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近日撰文指出
气候良好则生态良好,反之亦然
中国绿色时报8月7日报道(记者 张兴国)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近日在《人民日报》刊发署名文章《维护气候安全 保障生态文明》。文章指出,气候良好则生态良好,反之亦然。良好的气候造就优美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也可以改善局地气候。
文章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强调,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重大举措。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深入持久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文章指出,应对气候变化和建设生态文明在作用和方式上相互促进。气候良好则生态良好,反之亦然。适宜的气候环境是生态文明的基础,良好的气候造就优美的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也可以改善局地气候。例如,自1978年启动三北防护林工程以来,三北地区生态恶化趋势已得到初步遏制。北方重点区域加快了生态环境治理步伐,生态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东北大兴安岭地区生态恶化趋势得到有效抑制。三江源区在实施生态工程以来,局部水体扩张,部分荒漠转变为草地,植被覆盖度明显提高,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逐渐趋向良性发展。自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政策以来,甘肃南部、陕西北部等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特别是陕北地区植被覆盖度由2000年的31%提升至2012年的53%,生态环境的改善增加了局地大气的水分内循环,2001年后陕北地区年平均降水量比1990-2000年增加15.9%,而同期河南北部减少4.4%。近年来贵州省治理石漠化面积近6000平方公里,石漠化土地年均减少约1.5%,石漠化恶性蔓延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主要河流水质达标率由71.8%提高到81.2%,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屏障基本形成。
文章强调,绿色循环低碳是减缓气候变化、降低气候风险、保障气候安全的基本特征。2014年,我国正式发布《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并在同年发表的《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以及今年向联合国提交的《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中,明确提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的行动目标。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力行动不仅为维护全球气候安全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体现了建设性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制度构建的态度,还将为我国调整经济和能源结构以及转变发展方式打下坚实基础,并有利于提升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